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百科 > 正文

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?

匈奴在俘虏汉朝将领的时候,确实很少杀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他们抓住了张骞,没有杀他,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。这也导致张骞最后在匈奴老婆的帮助下逃脱,前往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。可以说,匈奴厚待张骞,其实是“养虎为患”。而且匈奴这样做,还不是一次两次,比如李陵、苏武这些人,抓起来后,都是很厚待的。

(匈奴的进攻)

那么,匈奴为什么总是很厚待汉将呢?

一、匈奴仰慕汉文化,对汉人贵族很尊重。

匈奴生活在严寒贫瘠的沙漠、戈壁地区,环境条件十分艰苦。而且,匈奴没有开化。因此,他们对汉文化其实是非常仰慕的,对汉人贵族也是很尊重的。

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,他会说,既然匈奴仰慕汉文化,尊重汉人贵族,他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南下侵略呢?其实,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,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毕竟他们生活在天寒地冻土地贫瘠的地区,他们缺少粮食,缺少布匹,他们也不能总是吃肉披羊皮啊,对汉人那种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羡慕的。一般情况下,他们也会通过和汉人做生意获取这些东西。但是这会很受限制,没有直接抢劫来得快捷。而且,战争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,与他们打猎是一样的。所以,他们常常会采用抢劫的方式,解决他们生活的缺乏。

匈奴仰慕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,就是他们虽然不断和汉人作战,但是他们的单于又多次求娶汉人公主,以娶到汉人公主为荣耀。希望通过娶到汉人公主,不但能得到汉人的支持,而且能获得更多的财物。

当匈奴抓到汉人将领的时候,他们也是这样的心理。所以也比较厚待汉将。

(求娶汉人公主)

二、匈奴希望厚待汉将,拉拢汉将投降。

如果在战场上,有非常多的汉将投降,对汉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。

而汉人皇帝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。所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,虽然有司马迁等很多人为李陵辩护,认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,目的是“将以有为”,也就是做内应。但是汉武帝还是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。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多,对汉军在意志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。所以,汉武帝毫不客气是诛灭了李陵全家,而且还因此对司马迁实施了腐刑。

其实,不光是匈奴人,汉人也经常这么做。汉景帝的时候,当时有五个匈奴将领投奔过来,汉景帝立刻决定封这五个匈奴将领为侯。因为这件事,宰相周亚夫还和汉景帝闹得很不愉快。周亚夫认为,这种投降变节的人是没有人格的,不应该封他们为侯。但是,汉景帝却认为,这是拉拢匈奴将领投降的很好的方法,不同意周亚夫的建议,坚决封侯。

(飞将军李陵)

三、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,匈奴希望获得认可。

匈奴族与汉族虽然非常敌对,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上也做了这样的记载。匈奴是夏朝灭亡以后,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,在北方生活繁衍,从而发展起来的。

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根脉来看的话,匈奴其实还是最接近于根脉的。毕竟他们是从“诸夏”延续而来的,而中原的汉朝则经过了多次的交融。正因为这一点,使得匈奴对自己和汉族有一种祖宗上的认同关系。有了这种认同关系,匈奴和汉朝就不是处于绝对的敌对之中。当他们俘获汉朝大将的时候,只要汉朝大将选择投降,就相当于兄弟言归于好一样,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掉的。

(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)

其他网友回答:

在汉匈战争中,匈奴人通常是不杀汉将的,这是史实。但这绝不是因为他们有慈善之心,而是由于他们的需求——具体说,有下述三方面原因:

一、在草原上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,掠夺人口是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,而被俘汉军将士是优质资源。

草原上,人类生存环境恶劣,生存难度极大,匈奴人的婴幼儿成活率很低,成年人的培育成本极高。而草原战事频仍,游牧部落间为争夺草场、水源等利益,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厮杀,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。靠本民族自然生育补充人口,远不能满足需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外发动战争,在掠取中原的经济资源的同时,匈奴人也大肆掳掠青壮年男女,使之成为匈奴的农夫、工匠和艺人等劳动者。《史记》里常有“匈奴数万骑入”“略千余人”的记载,说明匈奴每次入侵,抢掠人口都是其目的之一。而作为战利品,匈奴人俘获的汉军将士,原本就属汉人中层次较高的人群,其使用价值要比平民大许多,所以匈奴人不会轻易地杀掉他们。匈奴人留下他们,可以让他们中一部分人务工务农,建设城堡,生产手工艺产品,而更多的人则加入匈奴军队,补充兵员,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。

二、汉军将领是被俘人员的精华,他们浸润先进文化,匈奴人把他们吸纳过来,可以带动提高军队素质。

汉军将领,是俘虏中利用价值最高的人了,对待他们,匈奴人态度鲜明:拿来,占有,使之为己方带来更大利益。早在汉高祖时,韩王信、燕王卢绾等人率领各自人马投降匈奴,加入匈奴军队,成为匈奴入侵汉朝的重要帮手。他们的到来,使匈奴实力大增,对汉作战时知己知彼,进攻更加有效。正是韩王信等的帮助,匈奴人得心应手地长驱直入中原,使汉朝遭受了“白登之围”一类的窘境。汉武帝时期,卫青的前将军赵信在战争中被匈奴俘虏,却受到了礼遇和重用。此前,他在汉被封为翕侯,伊稚斜单于就高一格地任命他做自次王,并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。赵信也投桃报李,为匈奴出谋划策,在战略层面上提高了匈奴战争能力。赵信告诫单于要扬长避短,切勿靠近边塞与优势的汉军作战;相反,应该诱使汉军到漠北,待其精疲力尽之时一举歼灭之。伊稚斜听单于从善如流,采纳并实施了赵信的建议。汉朝一方也非常担心被俘汉将为匈奴所用:有一次,大汉使者回报,一个李姓的汉将在边境附近训练匈奴军队。这引起了汉武帝的恐慌和忌惮,误把这个汉将当作被俘的李陵,因而族灭了李陵全家,后来才查明此人是另一个姓李的人,名叫李绪。

三、匈奴人以优待汉军将领的方式,昭示自己的俘虏政策和人口政策,以招纳更多汉人投奔匈奴。

汉文帝时,中行说叛逃匈奴,给匈奴的对汉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牛哥猜想,中行说一定知道孔子“远人不服,修文德以来之”的寓意,一定会创造性将其应用在匈奴的对汉战略中,他肯定会开导单于打好、用好被俘汉将这张牌。用被俘汉将受恩遇重用的实例,彰显匈奴优待俘虏、欢迎汉人加入的政策,诱引更多的汉人投入匈奴的怀抱。史书上确实很少看到匈奴杀俘,尤其是杀被俘汉将的记述,很说明问题。倒是马邑之战的一个片段耐人寻味:匈奴人俘获了汉军的一个尉史,本来想杀掉他,没有想到,这个尉史透露了汉军惊天的机密,让单于及时地率部冲出包围圈,全军转危为安。事后,军臣单于不但不杀那个尉史,反而封他为“天王”。此后,匈奴俘虏了许多汉军将领,如卫律、赵破奴、李陵和李广利等,不仅款待他们,而且给他们加官进爵,给予他们超出其在汉朝时的地位和待遇。在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匈奴效力的同时,匈奴人还用他们做样板,吸引更多的汉人逃离汉土,投奔匈奴。大量汉人逃往匈奴,又壮大了匈奴的队伍。卫律做了丁零王,深受单于的信任。他还现身说法,替匈奴游说苏武,企图引诱汉使苏武投降。只是因为苏武守节不移,威武不屈,他的阴谋才未能得逞。

其他网友回答:

匈奴相对汉朝而言是野蛮落后的,这一点不但汉朝这么认为,匈奴也认可。汉将被匈奴抓获后,匈奴首先想到的是招降,而不是杀掉。之所以这么做,其实是想让降将帮助匈奴学到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知识。从张骞到苏武李陵,匈奴都尽可能招降。

降将可以起很大作用,象中行说一样一个宦官归降匈奴尚且可以给汉朝造成大问题,何况降将?

历史上匈奴为什么很少杀被俘的汉将?

其他网友回答:

匈奴人不是不杀汉将,他们对汉将汉兵恨之入骨,有无可奈何花落去。因为其民族暴掠惨忍野蛮,缺少文化底蕴知识和智慧,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马羊,和日出而作